浅析微博反腐

    时间:2013-04-24  点击数:

浅析微博反腐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 王妍)

【摘 要】近年来,微博因其自身快速、便捷、扩散范围广等特性快速成长为一种新兴的反腐手段。本文在分析微博反腐利弊的基础上,提出应从正确认识微博监督、及时发布准确而权威的信息、完善微博反腐的法律法规,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方面,利用微博反腐促进反腐倡廉工作。

【关键词】微博;微博反腐;反腐倡廉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博,2010年迅速崛起,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十八大结束后,中国大地掀起一股反腐风暴,引领这股风暴的,正是作为意见广场而存在的微博等网络平台。

一、微博反腐的兴起

微博是社交网络的一种形态,由网友通过电脑或手机等多种平台随时随地在网上发布,字数通常在140以内,亦可附图,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一个人的微博经过粉丝、粉丝的粉丝的反复转发,形成一种裂变式传播,扩散速度非常快。正是因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目前已成为网友和政府部门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也已经在反腐败斗争中崭露头角,显示出特有的威力。以近来为例,无论是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表哥”杨达才的落马,还是拥有22套房产的广州番禺区城管局原政委、“房叔”蔡彬的被查,都源于微博曝光,相关部门进而介入调查。在不少反腐案件中,均可以看到微博的身影。微博反腐,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反腐方式。

二、微博反腐的优劣势分析

微博反腐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微博反腐对反腐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局限性甚至会对反腐斗争产生消极作用。

(一)微博反腐的优势

1.监督主体范围广。微博参与方式便捷、自由度高的特点使公民的政治热情得到极大提高,突破了传统的纪检、监察、司法等监督主体,大大扩大了监督主体的范围。通过微博揭露腐败现象可以产生一种人人参与的格局,使监督全方位运行,使权力处在无缝隙的监督之中。

2.微博反腐具有更直接有力的威慑力。一些热点的人物事件,甚至一件极小的事件,只要被网民广泛关注,经过其他网友链接式、辐射式的传播,就会立即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引起公众长期的关注和讨论,最终引起相关机关和领导的重视,对事件的进程形成极大的推动力。

3.揭露腐败的便利性和高效性。由于网络无时间、空间的限制,工作和生活在社会每个角落的微博主,只需简单的字眼和片刻时间,将身边的新闻事件迅速发布到微博上,而且图文并茂,鲜活直观。这些社会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公布后,为广大媒体群众提供了一个及时的信息发布源,也为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创造了便利条件。从而,微博反腐显现出便利高效的特点,节约反腐成本,提高了权力监督的效率和质量。

4.微博反腐可匿名操作,具有“安全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民的身份是可以自主选择隐藏实名或者匿名,在微博中方便地发表意见,避免了被检举者的打击报复。这种隐蔽性在举报受理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不仅极大地保护了检举者的人身安全,使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安全感,也进一步激发了网民参与反腐的主动性,得到民众的青睐。

(二)微博反腐的弊端

微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不能一味夸大其功能,应客观看待微博反腐存在的弊端和缺陷。

1.信息泛滥,容易诱发谣言,侵害他人利益。由于微博的匿名和隐蔽性,在现行“仇腐情结”和“仇恶情结”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滥用言论发布权利,诱发泄私愤、诽谤、侮辱、报复陷害等违德、违纪甚至违法行为,例如在反腐举报中,不排除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故意用虚构事件来抹黑他人,导致他人名声和利益的受损。

2.网民言论及意向表达缺乏理性。由于微博舆论自身存在很大局限性和非理性因素,容易受到道德观、价值观、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当一些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微博迅速地传播时,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受到的情绪化倾向和从众心理影响,通常无法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只是一味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容易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网络监管手段。我国目前的网络监督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站监督过滤信息的手段缺乏或技术受到限制,微博反腐事件在受理、查处、反馈方面,尚无明确的程序规范和期限规范。法律的完善速度赶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使网络监督无法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制约了反腐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正确利用微博促进反腐倡廉工作

(一)正确认识微博监督

2010年4月,《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做出的调查显示,约7成被调查者认为官员有网络恐惧,县处级官员怕被网络监督。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微博监督、微博问政的新时代。广大群众正在更加熟练地通过微博等手段来了解政府部门动态,对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进行咨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行使监督、问政的权力,微博力量已不容忽视,其作用也正在凸显。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正视微博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微博监督的意义和价值,不惧怕,不作秀,真正把微博作为发现、预防、查处腐败的有力工具,保证微博监督有序运行,取得实际效果;要重视和回应网民提供的信息线索,有关部门要指定专门人员从事微博信息发布、收集、甄别、处理、回复等环节的工作,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取信于民;要把微博反腐与常态化、制度化的信息沟通、公民意见表达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取得最佳效果。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听风就是雨、先入为主、草率表态、随意定性,放弃冷静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二)及时发布准确而权威的信息

“谣言止于真相”,信息越是不透明不对称,越会给人留下“合理想象”的空间,进而为谣言的出现提供温床。“7·23温州动车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温州记者拍到7、8辆挖土机抵达事故现场,挖了几个直径10米左右大坑,并对车厢破拆、碾压后推入坑中掩埋。于是,有关于掩埋车体是为了掩瞒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的说法在网上和坊间盛传。其实,微博传播谣言的能力确实很强,但微博的开放和时时互动功能,也使它具有较强的纠错和评价功能,假消息会在众人“围观”中很快被识破,如果有可靠的信息源,攻破谣言的速度会更快。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两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上海地铁通过其官方微博@上海地铁shmetro滚动播报了此次追尾事件,并通过微博向公众进行了多次感谢和多次致歉。此举广受网友好评,“杜绝了谣言的产生,满足了信息饥渴网友的需求”。有媒体评论称“这才是危机公关的正确做法”。在“全民报道者”时代,政府的舆情应对能力应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除了通过与权威网络媒体合作,及时澄清事实以外,还可通过政府实名注册“微博”,针对专门事件进行“权威发布”,从而提高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增强政府公信力。

(三)建立健全微博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是新时期增强微博反腐实效的根本保障。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相关网络制度,反腐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许多由微博引发的纠纷无明确法律可依,因此,我们应在现有的条件下设立明确有效的微博反腐制度规范,让原有的弹性规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呈现,从法律上对个人和政府微博进行规制。此外,在利用微博反腐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反腐流程,防止滥用微博打击报复的现象,同时防止一些职能部门面对微博线索不作为和不当衡量。建议从地方试点开始逐步推广,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既可以保证新旧法律制度效力的有机衔接,也可以保证依法反腐的理性度和成熟度,避免由于法与政策、法与法之间的冲突带来的反腐实效的降低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问题。

(四)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诸多网络舆情事件证明,合理得当的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净化器,将极大地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而打着舆论监督幌子行散布网络谣言、谋取不当利益之实的行为,不仅与一名网络公民的基本道德和社会责任是相悖的,也是文明网络、法治社会所格格不入的。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微博的管理、规范和引导,大力提倡文明上网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自律的网络氛围。首先,要求网民树立微博监督不是非理性宣泄的理念,严格遵守互联网的法律规定,用道德约束自己,不能动辄侵害他人隐私和名誉,谨防微博监督变成“网络暴力”;其次,要引导网民理性对待披露的事实,对于那些来源含糊、似是而非、危言耸听的信息,要善于分辨,做到不听不信,不助长谣言传播,做到对他人负责;第三,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更该以“善待、善用、善管”的原则,提高媒介素养,树立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有接受群众监督义务的理念,正确对待网民、善待民意;此外,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更应该严格把握信息发布的管理,珍视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和职业操守,不被谣言制造者所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永洪.新时期增强我国网络反腐实效的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10(1).

[2]孔杰.关于我国网络反腐的理性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

[3]严州夫.“微博反腐”风生水起[J].先锋队,2011(22).

[4]姜胜洪.当前中国微博监督的特点、问题及对策思考[J].社科纵横,2012(4).

[5]施小静.关于推进微博反腐实效的对策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5).

[6]沈逸.“微博反腐”越热,越需冷思考[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12-12.

上一条: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建设廉洁高校研究 下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廉政建设的思考

关闭